最近这些年,在魏碑爱好者里,有种写法蔚然流行。
那就是‘用楷体的方式摹写魏碑’。
作为一名魏碑爱好者,我不得不在这里指出:这么做是不对的!
方圆不同,不可混同
和其他书法字体不同,所谓的魏碑,本身就是一种刻工使用的篆刻书法。
这就导致正确的运笔方法只有在少数的刻工手里流传。

没有得到笔法真传的多数人,处于对魏碑的喜爱,苦心摸索,在死握笔管的条件下,有人用写唐楷的笔法,创造出几乎沿笔画轮廓描写的所谓方笔魏碑书写技法
但是?魏碑的‘方峻’是怎么来的?就是从正确的握笔方式里!
严格的中锋运笔,捻管欹斜转折调锋,才能写出好的魏碑,强行模仿只能画虎不成反类犬。
写出来的。
手活心定,方出魏体
写魏碑,心要稳,手要活。
传统执笔法中有‘指死’‘指活’两种。

魏碑‘心死指活’,心思要稳,执笔要活,以三指或四指执笔,一般用中长锋羊毫,不可把手腕压在桌面,最好把腕肘悬起来。
书写时,露锋起笔,落纸铺毫,沿笔画中线行笔,方棱笔画和转折处,靠笔管相应欹斜,配合捻转调锋,最后露锋收笔至笔画端头。笔毫锋尖自始至终都行走在每一点画的中线,是一丝不苟的中锋运笔。
捻笔何必偏,中锋无需藏
有人指责‘捻管’,宣称“捻笔…都属于偏锋行笔”,是不明就里的误断。
清代书家有所谓‘笔正则锋藏,笔偃则锋侧’之说,那是因为握死笔管,不辨笔锋形态和方向的缘故。

同理,所谓的中锋,不等于要藏锋,
方笔魏碑起笔收笔的瞬间都是露锋,更不回避笔偃。

正是靠笔管欹斜配合捻管调锋,确保自始至终严谨的中锋,是方笔魏碑运笔的关键。
魏碑学习不易,写好更不易。
所以,绝不能从错误的笔法开始入门,否则将一事无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