细微之处见真章——找准书法的‘发力点’
2018年11月09日
为什么有些人的书法明明章法不错,看起来却不好看?
原因是他们没找准笔法。
书法行书时首重笔法,而笔法就是手腕和手臂的运笔方式。
运笔方式的关键,在于如何发力,没有发力方法,就没有笔法。
怎么找到发力的方法?就要从‘发力点’开始找。
何为发力点?
发力点,就是在运笔过程中,手臂、手腕用力最重;毛笔下笔最深的、锋变最明显的位置。
在不同的书法类型里,发力点的位置往往有所区别。

尤其是在碑体和隶书中,很难确认某个点是否为发力点。
不过,万变不离其宗,由于书法本身存在的共性,还是可以将发力点笼统的分成三个流派的。
三种不同的发力点
在行书过程中,可以将发力点分为固定式发力点、均衡式发力点和特异性发力点三种。
固定式的发力点经常出现在那些章法较重的书法类型里。
以楷书为例,“发力点”就在笔画的两端和直折处。
凡隶书“蚕头”和“雁尾”的部位必是“发力点”;凡楷书“藏入”、“顿收”、“折笔”和“钩根”的部位必是“发力点”的位置。
在这类书法中,无论个人风格多么强烈,其发力点永远是固定的。
均衡式发力点出现在那些要求一以贯之的字体里。
均衡,意思就是没有明确的发力点,这类书法以小篆为典型,尤其是铁线小篆一系更为明显。

朱耷、怀素的草字也具有明显的均衡式发力点的特征。
特异性发力点,通常用于那些章法不显,或艺术风格强烈到盖过章法的字体。
典型的例子就是被称为‘一石一格’的魏碑,视刻碑者不同,魏碑的发力点往往和一般书法大相径庭。

在行书体系中,在“发力点”上变异较大较明显的当属米芾、郑燮、王铎和张瑞图。米芾、郑燮和王铎是从常规经典式“发力点”技巧和锋变中蜕变而来,而张瑞图的“发力点”与锋异变则走向了另类。
从发力点开始的字体学习
了解自己所用的发力点后,就可以推断出笔法的关键点所在。
当运笔均衡发力时,锋变小,点画多显长短之别而少重轻之异,其节奏也就不清晰明快;运笔不均衡发力时,锋变跌宕,点画线形变化必然丰富,节奏自然清晰强烈。
发力点的布局,决定了整副书法的布局和节奏。
“发力点”是否准确而精到,“发力点”的变异是否精妙而奇巧,是一条评价书法时很明确的标准。
所以,学笔法,先从找发力点开始是没什么问题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