潜藏在雄辩思想下的实践论——超脱时代的孟子思想
2018年12月05日
孟子是中国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,被称为‘亚圣’。
《孟子》一书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古人在为人处世,待人接物,乃至政治、为学等多个领域的智慧和德性,为中国后世的儒家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思想依据。
在很多人的认知里,孟子是典型的儒家思想家,只会夸夸其谈而没有实际的政治和管理能力。
但其实和后世的儒家学者不同,孟子实际上非常推崇实践。
反其道而行的‘实践派’儒者
一个典型的儒家学者,应该是不追求功利的。
如汉代儒学家董仲舒所说:“正其义不谋其利,明其道不计其功”。
“一个人行为的善恶,主要看他是否出于“义”和“道”的动机;动机好就好,其他的功利东西就不必要了。”

但孟子和这种思想背道而驰。
他的性善论认为:人的内心中有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四种善端,即人的良心本心,人人都可能成为善人。

所以“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,一日曝之,十日寒之,未有能生者也”
先去做,而且要坚持去做,然后才能有结果。
至于动机?那并没有讨论的价值。
这是在后世也十分少见的实践思想。
超脱时代的生产力理论
在封建时代,大部分思想家的言论都要包上一层华丽的外皮。
避免里面的黑暗本质刺伤‘愚民’。
但孟子不同:他的理论不仅直白,而且超脱了时代。
孟子很直白的说出了:“劳心者治人,劳力者治于人。治于人者食人,治人者食于人。天下之通义也。”

有社会分工就有阶级,资源才会流通,生产力才能发展,社会才会进步。
而“士无事而食”的前提,是建立在生产力的进步上。
在这个基础上,他所强调的‘仁政’、‘重农’、‘民为重’等思想,就又有了另一重解读方式。

经典的孟子思想解读,多把他的思想理想化,认为那是不切实际的乌托邦。
但真实的他绝非如此,那并不是一套理想化的乌托邦,而是在明确了社会本质后,深知只有生产力进步才能改善社会形态的马克思式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