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我上色不好?——国画如何追求‘意境’
2018年09月04日
常听到有人抱怨:为什么我什么都学了,却还是上不好色?
刨除一些基本功确实有问题的选手,大部分新手‘上不好色’的根源,其实只是因为没有把握好国画的特色。
注重国画的‘意境’
和西洋画不同,在国画的绘画中,‘意境’直接影响成品的观感。
透视也好、光线也好,归根结底是直观的,是三维的画法;但在国画绘画中,你要需要在心中预设好意境,并由此来决定基本的用色。
为什么?因为国画常以原色为基本色,多用原色,少用间色;就像显像管电视使用的红绿蓝三原色调节一样,不同的意境,使用的基本色是截然不同的。
只注重立体感而不注重基本色的调整,就会产生一副怎么看都别扭的‘国画’。
上色注意冷暖
国画,尤其是工笔画的间色,大多是使用复数原色套染出来的,以达到明净、厚重的效果。
所以,决定原色后也要决定对应的色调区间,调色时要有倾向性,注重整体画面的连贯,不能这里明、那里暗,失了主题。
另一方面,还要注重画面的和谐,让观看者感受到单纯的冷意或温暖,都不是好的做法。
很多‘上色不对’的现象,就发生在冷暖变化过于频繁的国画上。
重色不多彩
传统的国画讲究‘重色’,但这并不是要你在每个角落都填上颜色的意思。
相反,重色指的是通过薄色的反复上色,来表现出厚重的感觉。
重,是厚重的意思,而不是厚厚的颜色。
所以在国画上要适当留白,不要用五彩斑斓的颜色填满每一角落,这样只会使你的画看起来十分扭曲。
此外,留白也不是让你使用白色来上色,白色颜料十分影响整幅画的观感,一定要谨慎使用。
归根结底,并非新手的画家出现上色问题,很多时候是将国画理解为了西洋画,本能的发动了解构法来作图。
国画讲究意境,并不要求一个固定的视角,是要把你心中的画面呈现给人看,在作画技巧上,比起写实派其实更接近于印象派。
了解了这一点之后再作画,才能从正确的角度构建整幅画面。